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小豆腐“磨”出大产业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小豆腐“磨”出大产业


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小豆腐“磨”出大产业

  2025-11-05 06:00:34     简体|繁體
http://www222.993113.com/1097471.html

在闽西客家人聚居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黄獐肉、鹧鸪汤,旧县豆腐最最香”。一句俗语,道尽了上杭县旧县镇豆腐在客家人饮食里的地位,更藏着一门代代相传的老手艺。

旧县豆腐的魂,在“酸浆”二字。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石膏豆腐,它用的是前一次制作豆腐时沥出的“老汁水”,经自然发酵后的酸浆作为凝固剂。这工艺是个“慢功夫”,制作时间更长、人工成本更高,但产出的豆腐口感细嫩爽滑,更有韧性,豆香味更加浓郁。

在旧县镇坝上村的客家坊豆腐作坊里,第四代传承人江贤善解释道:“酸浆少了豆腐容易散,多了又会太酸。”他的眼睛能精准捕捉锅中豆浆的细微变化,这分寸全凭掌心沉淀了数十年的手感。

时间回到1983年,刚退役的江贤善接过父亲的石磨,成了作坊的新主人。那时的旧县豆腐,还困在“小打小闹”里,全镇只有十几家小豆腐作坊,每家都靠石磨磨浆、柴火煮浆,在街边摆摊零星贩卖。“逢年过节我才挑着豆腐担子到周边乡镇出售,一天卖不到20斤鲜豆腐。”江贤善回忆道。

如今再走进客家坊豆腐坊,场景早已不同:磨浆机嗡嗡运转,蒸煮机里豆浆翻滚,压榨机均匀施压——凭借现代化、规模化设备,豆腐坊日均产量从200斤提升至500斤,人力成本降低约60%。这场蜕变背后,稳定电力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那时候设备一多开,用电就不太稳,煮浆火候忽大忽小,豆腐口感就差点意思。”在江贤善发愁时,国网上杭县供电公司带来了农网改造的“及时雨”:改造10千伏线路10.5千米、低压配电网线路3.5千米,全镇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85%,“现在我们还生产袋装即食豆腐干,所有设备一起开,用电完全没问题!”

供电公司的服务还细到了“旺季保障”里。每年春节、中秋是豆腐销售的高峰,技术人员总会提前上门,对豆腐生产企业的配电线路、用电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向企业负责人了解用电需求,提供节能建议,帮助其降低用电成本。“去年光用峰谷电价就省了近千元,”江贤善表示,“供电公司的服务很贴心!”

一块豆腐,“磨”出了大产业。如今,旧县镇现有豆腐作坊50余家,年产值超3000万元。曾经的“街头小吃”成了带动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香饽饽”,而那缕百年不变的豆香里,正“飘”着旧县镇越来越好的日子。p{margin-top:0pt;margin-bottom:1pt;}p.X1{text-align:justify;}span.X1{font-family:'Calibri';font-size:10.0pt;}【责任编辑:胡俊】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