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记者金星)深秋的风吹散了夏天的炎热,也迎来了属于农人的丰收时节。在普定县马官镇、化处镇、白岩镇等地,放眼望去,处处是一望无际的高粱地。“自从我们和茅台保健酒厂建立合作以来,我就带着周边乡亲们一起种高粱,你看这24000亩高粱地,这可是我们普定县1234户群众的‘金饭碗’啊!”提起这些年的高粱事业,安顺市黔锦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文难掩内心的激动。
张海文原本在普定县马官镇经营着一家稻米加工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来自遵义的茅台保健酒公司高粱采购人员。由于普定地区气候适宜,土地相对平坦,特别适合高粱种植,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由张海文创办的安顺市黔锦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种植高粱。

为了提高农户种植高粱的积极性,在年初,由需求方与农户签订高粱订购协议,并由安顺市黔锦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发放、种植培训、上门收购等服务,切实解决了农户种植高粱的后顾之忧。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大家对高粱种植不了解,所以主要是我们合作社大规模种植,后面乡亲们看到了甜头,于是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周围几个乡镇的农户就开始跟着种了,到今年,普定县已经种植了24000亩高粱了。”张海文表示。

种植高粱,不仅为茅台镇保健酒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更是富裕了普定县1234户群众的“钱袋子”。据了解,2025年,这24000亩高粱地产出的1400万斤高粱的收益可达4032万元,极大地带动了一方群众的增收致富,而张海文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致富带头人”。
“明年,我想继续在周边乡镇发展群众种植高粱,争取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0000亩,带动更多乡亲致富,才能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张海文表示。但是扩大种植规模面临着更多的资金投入,这让张海文再次拨通了普定农商银行文明支行行长陈俞的电话。
普定农商银行作为张海文的“老朋友”,早在2009年张海文刚刚开始做大米生意的时候,普定农商银行就为张海文发放了3万元的贷款。这些年,每次张海文有资金需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农商行。
陈俞得知张海文的资金需求后,第一时间来到张海文家中了解情况,在得知资金用途后,立即开展合规调查,最终为张海文发放信用贷款40万元,用于扩大高粱种植规模。
在普定县鸡场坡镇,同样上演着另一个有关“丰收”的故事。
周文是一名地道的重庆人。2012年,周文带着妻子来到贵州创业。这些年,他干过工地,开过砖厂,也开过饭店。经过多种尝试,2018年,周文最终决定在普定县养蚕。没想到,这次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
“我先是在普定县穿洞街道养蚕,但是在那里耗了三年都没办起来。2021年,经人介绍,我来到普定县鸡场坡镇,政府给我免费批了700平地建厂房,我的养蚕生意就这么发展起来了。”周文表示。
有了场地的支持,周文的养蚕生意算是开了个好头。但是,能把蚕宝宝养的白白胖胖,还需要很多学问。
养蚕需要大量的桑叶,于是周文就在养殖基地附近种植了150亩桑树,保证每日蚕宝宝拥有新鲜可口的食物。另外,养蚕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于是周文就把蚕养在温度湿度均衡的盆地里,每日悉心照料,直到蚕宝宝长大出售。

据了解,周文的养蚕基地目前拥有蚕21张,按照全年养10批蚕计算,全年养蚕规模可达200余张,产值可达80余万元。收益看似可观,但是养蚕是个精细活,需要大量的工人管护。“我们这里光固定工人都有8名,临时工更是多达40多人。每年花在人工上的费用高达几十万元。”周文表示。
高额的人工成本,让周文一度犯难。但是,普定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就如雨后甘霖般出现在了周文的视野。在一次走访调查中,普定农商银行客户经理王文飞得知了周文的资金困难,于是很快为周文审批发放了20万元贷款,用于养蚕厂的日常经营。

如今,周文的养蚕厂日益向好,这门生意不仅为周文带来了巨大收益,也为在养蚕厂的工作的几十名脱贫户带去了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普定农商银行精准发力,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既解决了农户“种什么、养什么”的产业困惑,又破解了“钱从哪来”的资金难题。这种“产业带头人+金融支持+农户参与”的模式,不仅让特色产业在乡土扎根,更让农户成为产业链上的受益者,为乡村振兴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普定方案。
一审:王静怡
二审:李懿
三审:雷晓明
编辑: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