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深秋之际,寒意渐盛,然而在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的广袤田野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两千余亩豌豆尖迎来头茬采收时期,翠绿的嫩梢被细心采摘、打包并外运,不仅在省外市场引发关注,更远销至海外。

当下,池坪村的豌豆尖种植基地已步入持续采收阶段。今年,全村豌豆尖种植面积达两千多亩,自10月初开始采收,截至目前已持续17天,日均采收量稳定在1万斤左右,首批鲜嫩的豌豆尖已陆续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石板镇池坪村土地平整,人口密集,交通及地理条件较为优越。综合考量后,我们认为在池坪村种植豌豆尖十分适宜,故而选择此地发展豌豆尖种植产业。今年,我们在池坪村的总种植面积达两千多亩,预计总出货量约为两百多万斤,预计总销售金额约为1500万元。”石板镇池坪村豌豆尖种植基地负责人曹兴强介绍道。
豌豆尖的采摘对“时效”与“标准”要求极为严格,每一根嫩梢都必须符合“一叶一心”的采摘规范,以确保口感鲜嫩、品质优良。
正是对这些细节的坚守,使得池坪村的豌豆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我们始终坚持按照一叶一芯的标准采摘,这样采摘的豌豆尖较为鲜嫩,口感和质量俱佳,深受客户认可。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深圳、香港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主要通过市场批发的方式销售。”石板镇池坪村豌豆尖销售商钟天强向记者表示。
目前,产品主要经由批发市场销往沿海大城市,并通过深圳中转至香港,还有小批量出口至韩国。
采收的忙碌也创造了就业机会,每日有150至200名当地群众参与采摘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家就住在附近,务工距离近,每天能采摘一百多斤,可赚取两百多元。”石板镇池坪村村民梁永凤说道。
这看似简单的采摘工作,背后实则是一场“土地盘活”与“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

过去,池坪村在红粱收获后,冬季土地处于闲置状态,群众缺乏收入来源。如今,改种豌豆尖后,不仅使土地从“冬闲”转变为“冬忙”,更实现了“一地两用”的高效循环——采收后的剩余植株可作为绿肥还田,既有助于增产,又符合环保要求。
“红粱种植结束后,冬季土地便空闲下来。种植豌豆尖后,不仅可以采摘售卖,剩余部分还能用作绿肥,可谓一举两得。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解决了绿肥问题。”石板镇池坪村村委会副主任万显忠表示。
通过“引进大户+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模式,池坪村成功带动七百多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从10月至次年2月底,长达五个月的采摘期,让村民几乎“天天有活干、月月有收入”,真正实现了“冬闲人不闲”。
“今年豌豆尖产业发展较为成功,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来年将种植面积扩大至四五千亩,为群众带来更丰厚的收益。”石板镇池坪村村委会副主任万显忠说道。
目前,石板镇池坪村豌豆尖种植基地每亩产量可达1000至1100斤,全年可采收10至11茬。随着市场渠道不断拓展,产业链逐步完善,池坪村正谋划将这一“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大产业”。(李宁)
一审:余旭
二审:王信姚腾
三审:唐全寿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