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忠,北京中研集团东城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每周三、周四全天出诊。
善于治疗小儿脾胃失和、腹痛、便秘、咳嗽、哮喘、反复感冒、扁桃体炎、痛经、经期发热、腹泻,甲状腺结节,眩晕,失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久咳不愈,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需要辨证论治,依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法,常见方案具体如下:
1辩证分型治疗
·气血虚弱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或推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淡、质稀,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常用八珍汤达到补气养血,调经。
·肾阳虚证: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常用右归丸起到温肾助阳,养血调经的作用。
·肾阴虚证:表现为月经先期或后期,经量少,色鲜红或深红,质稍稠。口干咽燥,失眠盗汗。常用左归丸以滋阴补肾,清热调经。
·肝郁气滞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有血块。情绪烦躁易怒,喜欢叹气。常用逍遥散,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血寒(实寒证):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畏寒肢冷。常用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血热(实热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心烦口渴,面红唇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常用清经散,清热凉血,调经。
·血瘀证:表现为月经后期或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淋漓不尽,色紫黑有血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常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调经。
2中药外治疗
针灸:通过针刺或艾灸相关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等),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小腹冷痛等症状。
3其他辅助治疗
食疗:忌生冷、寒凉、辛辣刺激之物,并根据体制选择食物如血寒者多喝生姜红糖水温经散寒,血热者多食绿豆、莲藕清热。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忌讳恼怒,忧郁防止肝郁气滞等证型的症状。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