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回拨到金秋九月。
9月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落下帷幕。
长春科技学院学子陈俪夫,从英语专业“跨界”征战零售赛场,在强手如林的“零售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这是吉林省在该项国家级赛事零售项目中斩获的首枚金牌,实现了金牌历史突破,为这片黑土地的技能人才培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枚金牌的背后,藏着一段关于热爱坚守、极致打磨与体系赋能的动人故事。

陈俪夫夺冠
从英语专业到零售冠军,跨界之路藏着“极致密码”。
陈俪夫的夺冠之路,始于一场不被外界看好的“跨界冒险”。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她要攻克的不仅是零售项目的五大模块——商品销售、数字销售、售后服务、财务管理、视觉营销,每一项都需要从零学起。而她的优势在于英语,如何将语言能力与零售技能深度融合,成为她破局的关键;支撑她从“小白”走向冠军的,是刻在训练细节里的极致追求。
面对主教练王巍设计的27类顾客画像,她需在30秒内完成身份识别、需求锁定与话术设计,左手扶稳商品展示面保持45°固定角度,语速精准控制在每分钟120字;为应对“价格高于其他店铺”的模拟投诉,她反复训练43次,直至对答如流;1000余小时的备赛周期里,3双磨破的实训鞋、2个用坏的录音笔,记录着她每日12小时泡在模拟卖场的坚守。“把每个细节练到成为肌肉记忆,才能在赛场上不慌不乱”,陈俪夫的这句话,正是她跨界逆袭的核心答案。

主教练王巍(左)和陈俪夫模拟训练
校园筑基+全省赋能,吉林技能培养有“硬核支撑”。
陈俪夫的夺冠,从不是孤军奋战。
正如长春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崔高嵩所言:“通过技能学习一样能够成才,一样可以报国。”学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办学核心定位,把实践教学融入课程体系,从教练团队的专业指导到赛事保障的全面支撑,为学子搭建起“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成长平台。“我们不仅要培养冠军,更要通过冠军的力量,让更多孩子看到技能成才的可能。”崔高嵩的期待,也是学校的追求,希望以陈俪夫为榜样,带动更多学子投身技能领域,在打磨技艺中实现人生价值。
“选手足够努力,保障足够到位,我们有信心在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长春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刘洋的承诺掷地有声,而这份承诺的背后,是学校对综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期深耕,未来,学校还将持续以赛为桥,为吉林全面振兴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这所高校的深耕,正是吉林省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缩影。
本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吉林派出114名选手角逐104个项目,最终斩获2金3铜29个优胜奖,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列东北“三省一区”首位,彻底告别前两届“零金牌”的历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全省人社系统推行的“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对标国赛世赛标准的人才梯队建设,更是“技能照亮前程”行动下,对高质量就业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陈俪夫模拟全英文电话销售训练
如今,“以赛育人才”已成为吉林技能培养的鲜明特色。
目前,通过技能竞赛全省已有54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47人获“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近2000人通过竞赛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从校园实训场到产业生产线,从个人技能提升到全省人才储备,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正日益浓厚。
陈俪夫的金牌故事,是吉林省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高光起点”。
当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在怀揣热爱投身技能赛道;
当产教融合的纽带愈发紧密,技能成才培养的路径更加清晰;
……
这片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兼具高超技艺与工匠精神的人才,为吉林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能”。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彭绅文/图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