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10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将审议全球航运业首个法律约束性净零排放框架,航运业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一旦表决通过,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等清洁能源需求将暴涨,绿色甲醇在2030年有望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新市场。
为此,上海正积极布局绿色甲醇上下游产业链。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上海首个本地绿色甲醇项目将于今年年底投产。以此为契机,上海正着力解决畜牧排污和湿垃圾处理,提升上海港绿色燃料加注服务能级,加快编织一张覆盖城乡、连接海陆的绿色能源网络。
“一箭三雕”变废为宝
畜牧业,常被视为田园牧歌的象征,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畜牧业占比高达14.6%,尤其是畜禽粪污生成的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在上海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申能集团旗下申能环境联合上海燃气、松林食品、光明牧业等企业,探索出一条“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的创新路径:将畜禽粪污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再经提纯净化,转化为符合管道标准的生物天然气,直接并入上海燃气管网。

申能松林生物天然气项目。
“早些年,松林养猪场的沼气只能用于猪舍供暖和自发电,剩下的只能白白烧掉。”申能环境旗下申汲能源副总经理陆强表示,如今,这一“烧掉的能源”被彻底激活。截至今年9月,该项目已实现约5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入网,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千吨。
他向记者展示了项目一旁的“阳光房”,这里是微藻的养殖基地。“我们将沼气生成天然气过程中的副产品二氧化碳引入微藻养殖池内,提供充足的碳源,微藻长势特别好。”他表示,每年微藻产量可达数十吨,既能加工成猪和鱼的饲料,还能作为原料制作保健品、功能食品。
如此看来,这不仅是“变废为宝”,更是一场“一箭三雕”的生态试验。
其一,减碳:避免了甲烷直接排放,减少了温室气体;其二,创收:生物天然气入网带来稳定收益;其三,循环:发酵后的沼液还田可提升土壤肥力,沼渣则用于制作牛床垫料或有机肥,真正实现“吃干榨净”。
“我们破解了‘养殖污染—能源短缺—种植缺肥’的三重矛盾。”陆强说。这一模式成功后,申汲能源迅速复制到金山种奶牛场,并同步处理周边蔬菜废弃物、黄贮秸秆等农业有机垃圾,打造“申能廊下镇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形成区域循环农业样板。
抢占绿色甲醇供应先机
然而,项目的价值不止于此。畜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只是能源转型的第一步。真正的“大棋”,是将生物天然气进一步转化为绿色甲醇,进军全球航运绿色燃料市场。
在航运业加速脱碳的背景下,绿色甲醇正成为替代传统能源的主流选择。国际海事组织最新草案要求,航运业2030年碳排放比2008年减少至少20%,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与此同时,欧盟也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促使航运业进行绿色转型。
“全球仅有少量港口有能力加注绿色甲醇,上海港便是其中之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到2030年,全球需求预计显著提升,这也意味着,谁能掌握绿色甲醇供应能力,谁就能在国际航运中心竞争中占据先机。
相较于传统的煤制甲醇,上海探索的“生物天然气制甲醇”路线独具优势。上海虽然不产煤,但作为超大城市,城市湿垃圾、畜禽粪污等生物质资源丰富。

申能光明生物天然气项目。
更重要的是,申能集团已建成覆盖全市的天然气“一张网”。生物天然气通过现有管网运输,几乎不产生额外碳排放,为绿色甲醇生产提供了“源头绿色+运输低碳”的双重保障。
“成熟的制备工艺、充足的原料供应、完善的管网建设,让这条路径成为绿色能源的‘法宝’。上海本地年供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的建成,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义重大。”陆强说。
然而,仅靠城市湿垃圾和畜禽粪污,远不能满足上海港未来需求。除了本地生产,上海也在全国布局绿色甲醇供应链。
2025年7月,由上海电气投资的吉林省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成功投产,首批绿色甲醇顺利产出。该项目利用吉林丰富的风能和生物质资源,首期年产5万吨,后续将扩展至20万吨。根据协议,这一批绿色甲醇将通过陆海联运将燃料运至上海港完成加注,形成完整的“生产—运输—加注”闭环。
这一合作,标志着上海不仅在技术上领先,更在全球绿色航运价值链中占据关键节点。
探索可持续“上海方案”
在绿色甲醇的加注端,上海港已率先实现突破。2024年4月,上海港完成国内首单绿色甲醇船对船加注作业,打通全流程,为全国港口树立标杆。此后,青岛、宁波、深圳等港口纷纷跟进,推动甲醇加注业务加速落地。
上海港明确提出2030年“双百”目标:液化天然气加注能力达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等生物燃料加注能力达100万吨。届时,上海将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中心。
目前绿色甲醇产能只是预期需求的一部分,但随着上海本地产能和吉林省洮南等外部项目的陆续投产,上海将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跃升。
除了绿色甲醇之外,上海还在探索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前进。
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能源分论坛上,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绿色燃料”专题首次采用“赛马制”机制,支持多家单位同步攻关电制合成燃料、碳捕集利用等核心技术,以竞争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正处在加快减碳的关键时期,必须发展自主可控的能源供应体系。相较于很多国家生物资源分散,中国在生物质资源集中利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指出,到2050年,中国在生物天然气方面的投资将占全球总额的40%,且中国的生物天然气年生产潜力高达1350亿立方米,位居全球首位。业内认为,若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大幅降低,对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在城市治理上,生物天然气可实现畜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尽早达成“无废”目标;在能源结构上,绿色甲醇降低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提升能源自主性;在全球格局中,上海凭借先发优势,争取国际航运绿色燃料的话语权。
“这不是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一种城市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有专家指出,上海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正在构建一个“废弃资源—生物能源—绿色燃料—低碳航运”的完整生态,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上海方案”。
原标题:《航运业零排放即将表决,上海率先起步,首个沪产绿色甲醇项目投产在即》
栏目主编:李晔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查睿

编辑: 来源: